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医教协同的发展浪潮中,基础医学院虽面临无学生、无基地、无专业的“三无”困境,但始终以服务学校临床医学、护理、药学等相关专业为定位,提供基础支撑。病理药理教研室以“服务专业建设、链接临床需求、培育实践能力”为核心,围绕“五金”中的“金专业、金课程、金师资、金教材”四个方面展开建设,并结合医院调研所得的一线需求,形成了如下建设思考与实施路径。
一、锚定 “金专业” 建设:以需求为导向,筑牢专业支撑根基
作为基础教研室,“金专业”建设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学校重点发展专业的实际需求,通过融合病理药理学科知识与临床岗位能力,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1.需求调研先行:组织教师深入医院(如贵阳金阳医院等)及康养企业,调研护理、临床医学、药学等专业对应的岗位(如护士、临床医师、药物制剂技术员)在病理诊断、合理用药、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的具体能力要求,参考贵阳金阳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招聘条件,及时改进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。
2.课程衔接设计:针对学校护理专业,将病理学中的 “疾病病理变化与护理评估”“药物不良反应的病理机制与护理干预” 等内容模块化,嵌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;确保基础学科与专业培养目标同频共振。
3.动态调整机制:根据行业新规范(如抗菌药物分级管理、肿瘤靶向药检测标准)更新支撑内容,避免基础教学与专业需求脱节。
二、聚焦 “金课程” 建设:以实践为核心,打造模块化精品课程
结合病理药理学 “理论抽象、实践性强” 的特点,以 “临床真实场景” 为切入点,重构课程体系,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模式。
1.内容模块化重构:模块化教学,例如,在 “病理机制” 中融入三甲医院真实病例(如心肌梗死患者的病理切片,在 “实训” 中设置 “快速冰冻切片观察”等仿真实训项目,实现 “理论 - 案例 - 操作” 三维联动。
2.教学方法创新:采用“PBL+虚拟仿真”混合教学模式,依托医院提供的典型病例(如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变化)设计教学问题,引导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平台(如病理切片数字库、药物作用模拟系统)开展自主探究;引入“临床会诊式”课堂教学,由教师扮演“主治医师”,学生分组模拟“病理分析团队”,强化临床思维训练。
3.思政元素融入:在课程中融入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责任担当”“病理诊断中的严谨性”等职业素养内容,通过讨论 “假药致病理异常案例”,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与社会责任感。
三、强化 “金师资” 建设:以双师为标准,构建实践型教师队伍
针对教研室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现状,选派教师到医院进修实践,打造“懂理论、通临床、会教学”的教师队伍。
1.增加临床进修实践: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 1 个月深入合作医院(如贵阳金阳医院病理科、药剂科),参与病理切片诊断、临床用药方案讨论、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等实践,形成教学案例。
2.与企业医院专家交流:聘请医院病理科专家、药企研发专家,定期来校开展 “临床新技术讲座”(如快速病理诊断技术)、联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,弥补校内师资实践短板。
3.教学能力提升:组织教师参加‘教师教学技能大赛’,鼓励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,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。
四、推进 “金教材” 建设:以实用为目标,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
突破传统教材‘重理论、轻实践’的局限,结合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,构建‘纸质+数字’融合的新型教材体系。
1.内容聚焦岗位需求:联合医院企业专家共同编写适用职本教材,突出临床适用案例教学。
2.数字资源配套开发:建设‘数字资源库’,包括真实病理切片扫描图、临床用药案例视频等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