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教科研活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专业建设 >> 教科研活动 >> 正文

生物遗传教研室开展学校“五金”建设大讨论调研总结

发布日期:2025-07-16    点击:

2025年7月15日,生物遗传教研室全体人员前往贵州威门药业股份公司开展调研。通过实地参观以及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的形式,共同探讨教研室开展“五金”建设的思路。现将教研室教师结合本教研室实际情况,对后续如何推进“五金”建设的思考汇总如下。

肖宁老师认为,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,将课程划分为“思想理论 + 实践 + 贵州经验成绩”三大模块,增设“喀斯特地貌生态保护”“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”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专题。通过持续引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,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更新案例库。鼓励教师参与生态建设相关课题研究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,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,以此促进“金课程”建设的实施。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,为打造“金师”奠定基础。与公共卫生学院共建“微型生态监测站”(用于检测水质、空气质量)和“垃圾分类站”,与地质博物馆等共建实践基地,开展“生态教育体验”活动,实现“金基地”建设。

樊丛令老师指出,“五金”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使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、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“五金”是相互支撑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。要深入领会专业群规划,明确课程定位与核心能力要求,持续跟踪行业发展趋势,将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。与专业群内教师加强沟通协作,探索课程融合与资源共享的途径,引入新技术、新工艺,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。积极参与企业项目,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开展应用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。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,确保其具备先进性、适用性和教学性;拓展校外实训基地,争取优质资源。

宋毓雪老师表示,在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修学习期间,参与了教研室组织的“五金建设”调研。结合本教研室实际情况与主要课程,进行了深入思考。“五金建设”不仅涉及硬件设施的完善,更包括人才、技术、管理等软件层面的提升。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,可结合《生态文明教育》课程,向相关专业学生强调重视可持续发展,保护生态环境,合理利用资源。在中药制药过程中,要关注药物的安全性,从企业代表性药物“热淋清颗粒”的原材料种植到药品销售的全过程,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,从实际案例出发,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,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,为中药制药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。

邵旻玮老师称,三位老师的发言给他带来了很大启发。肖宁老师提出的模块化教学和跨学科融合,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。同时,动态更新教材案例库,保证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,有助于更好地推进“金课程”建设;樊丛令老师强调了校内外基地共同建设“金基地”的重要意义;宋毓雪老师结合企业实际案例,提出课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建议,为培养双师型教师、实现“金师”建设提供了参考。他认为此次讨论十分成功,大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通过“五金”建设,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、高效的学习环境,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才。他认为在后续的“五金”建设工作中,应通过问卷调查、座谈会等方式,了解学生对课程、教材、教师和基地的意见和建议,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,使“五金”建设切实反映学生的需求。此外,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目标,还要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。可以结合社区生态服务项目,让学生参与社区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,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生态文明教育“金基地”,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